发布时间:2017-04-14 11:17:51 阅读次数:3467
(四)依法委托处置。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运输单位和利用处置经营单位,签订委托合同,依法委托运输、利用处置危险废物。在委托时,应详细核实运输单位、车辆、驾驶员及押运员的资质,并根据废物特性,选择运输工具,严防二次污染;应详细核实经营单位资质和环评等技术文件要求,严防委托不具资质或不适合的单位处置。转移前,产生单位应制定转移计划,向县级环保部门报备并领取联单;转移后,应按照转移实际,做到一转移一联单,并及时向县级环保部门提交转移联单,联单保存应在五年以上。
五)规范管理制度。建立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,明确责任人与管理组织;建立信息公开制度,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处置情况一览表、污染防治责任清单,相关信息需在显著位置张贴,鼓励在企业网站予以公开。落实废物标识制度,对废物包装、产生与贮存场所等张贴相应危险废物识别标志;制定实施危险废物管理计划,明确年度废物贮存、利用、处置措施,及减少废物产生和降低危害性措施,报县级环保部门备案;落实申报登记制度,结合环统逐年向县级环保部门申报废物种类、数量、贮存、流向、处置等信息;制定针对废物泄漏等情况的意外事故应急预案,向县级环保部门备案,并定期组织开展演练;对本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及从事危险废物收集、运输、贮存、利用处置等相关工作人员,开展危险废物相关知识培训。
(五)严格全程管理。产废单位应围绕产生点、贮存场所、废物出入口以及废物运输路径的“三点一线”,落实规范的“固体废物出入口”,设置视频监控设备,且与省、市监控平台联网,实现废物流转信息实时监控。在产生点、贮存场所、出入口张贴危险废物应知卡,明确废物信息与责任人,并建立废物内部登记台帐,实时登记废物流转信息。
二、运输单位要落实贮运过程规范化
(一)规范运输资质。运输单位要依法向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申领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证,获得危险废物的运输资质;运输单位应按照承运废物特性,配备相应运输车辆;运输车辆要安装GPS、视频监控设备,与交管部门监控平台联网,全程监控交接与运输情况。驾驶员、押运员等从业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,并由运输单位负责定期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培训,了解掌握危险废物知识、事故应对技能及相关管理制度。
(二)加强交接管理。在废物交接环节,运输单位应按相应资质承运危废种类,并通过交通部门的行业监测平台形成托运人运单记录。转移联单要随车运行,规范交接登记,严防运输途中抛冒滴漏,不得将危废交由无资质经营单位利用处置。利用处置经营单位在接收时,要查验核对电子运单信息,查验转移联单的废物类别、数量等,不得接受非法委托。
三、经营单位要落实利用处置无害化
(一)严格许可证制度。从事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活动的单位,必须按照《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》要求,依法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。在试生产期间申领一年期的经营许可证,在项目验收后申领五年期的经营许可证。获得许可证后,方可从事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经营活动。经营过程中,要严格按照经营许可证及经批准的环评、验收等文件要求,依法开展经营活动,严禁超范围、超规模经营。
(二)强化入厂分析。要制定危险废物入厂标准,要严格按照入厂标准要求,接收危险废物,不得接收不符合入厂标准的废物。建立入厂分析制度,对所接受的危险废物定期开展分析监测,对废物分析情况要及时汇总分析,并建立“一厂一档”备查。对具有反应性、易燃易爆性的废物,要加大抽样检测频次,严防安全事故发生。
(三)严格内部管理。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经营记录制度,按照废物实际入厂、出库等转移情况,如实登记危废经营记录簿,做到废物的转移联单、经营记录簿、利用处置记录相一致。要切实加强运行安全管理,制定培训计划,定期开展管理人员、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;制定应急预案,根据生产经营废物实际情况,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。
(四)强化污染防治。经营单位应严格落实经批准的环评、验收及经营许可中关于污染防治要求,妥善运行污染防治设施,严防二次污染。要对处置设施、污染防治设施设备,定期进行检测检验,严防破损,导致事故性排放。要制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计划,报告县级环保部门,并按计划开展自行监测。
(五)落实全过程监管要求。经营单位应按照“固体废物出入口”建设要求,在废物入厂口、贮存场所、利用处置设施建立登记台帐、应知卡制度,并在企业内部“三点一线”等关键环节,设立视频监控,并于省、市监控平台联网,实现实时监控。对新建企业,应将联网监控设备按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要求,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、同时施工、同时投产。鼓励经营单位通过企业网站等渠道,公开废物接收处置、污染物排放等相关信息。
四、环保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管
(一)加快能力匹配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,是地方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,各地方政府应切实担负起组织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。应根据辖区内产废实际,按照设区市“自我平衡”的要求,规划组织设施建设,并在设施选址、资金扶持、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。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危险废物产生与处置情况摸底,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建议,当好决策参谋。
(二)提升监管能力。各地要加强固体废物监管队伍建设,加快推进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,应按照环保部统一部署推广全国危险废物管理系统,实现产废、转移、利用处置信息电子化管理。要运用好视频监控平台,建立与执法联动机制,实现“链条式”管理。
(三)加大执法力度。各地要按照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要求,制定年度监管计划,对重点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加密监督检查频次,并做好现场检查记录存档保留。在日常监管的基础上,要按年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执法活动,对辖区内环境隐患突出的问题开展全面排查执法,切实消除管理风险。
(四)加强信息公开。各地要在年初,通过部门网站公布执法检查计划;要定期对经营单位污染物排放信息、执法检查结果等信息予以公开;要对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予以通报。
营销:0571-88385707 总机:0571-88395712 邮箱:sunrise@sr-water.cn 总部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连具塘
浙ICP备06005001号-2 版权所有:杭州深瑞环境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